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快讯 >  >> 
关于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(上) 环球要闻
来源: 哔哩哔哩      时间:2023-01-26 20:46:29

中国古代火炮,是兵器中威力不俗的重要兵器。在我国古代,“炮”原先写作“砲”。

西汉及其以前,“砲”字在史书不见经传。“砲”字始见于晋朝。西晋潘岳的《闲居赋》中说:“砲石雷骇”。这是最早见到的“砲”字。

关于砲石的注释来源于唐朝初期显庆年间(公元656年到661年)李善《文选》注曰:“砲石,今之抛石也。”也就是说砲就是抛,抛石头的意思。(up这里说一下,那段时间的砲只是抛石机或以抛射方式为主要方式的兵器。并不是现代意义的炮,文章后面会为大家揭秘。)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而抛石机(砲)的出现最早应该是在兼并战争频繁,攻守技术大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。

《墨子·备城门》提到了“藉车”,可能就是抛石机(砲)车。

《孙膑兵法·陈忌问垒》中又提到了“投机”,可能指的也是抛石机(砲)。(春秋战国)

上装机枢,弹发石块。因声如雷震,故名霹雳车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袁绍传》:“太祖(曹操)乃为发石车,击(袁)绍楼,皆破。绍众号曰霹雳车。”也可能指的是抛石(砲)车(东汉三国)

马钧研究发石车并加以改进,“欲作一轮,县大石数十,以机鼓轮为常,则以断县石飞击敌城,使首尾电至。尝试以车轮县瓴甓数十,飞之数百步矣。”(《三国志·魏志·方技传》裴松之补注)。(三国魏晋)

等等往后的朝代都有对抛石机(砲)有类似或近似的描写。

隋唐时期对抛石机(砲)的描写开始变多,到唐宋时期走向高峰。(up不好找资料,因为朝代涉及过多,只能找能找到的。)

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攻打洛阳,用机发石,称做将军砲。(隋唐)

宋代曾公亮等人撰写的《武经总要》上所记载的十六种抛石机,都叫砲,如单梢砲、双梢砲、五梢砲、七梢砲、虎蹲砲、柱复砲、卧车砲、合砲、旋风砲、车行砲、行砲车、还有一种只用两个人的轻便“手砲”等十六种。(北宋)

《避戎夜话》记载说:“惟砲架最难御制,金人砲架,四旁并用湿榆小椓密簇定,又用生皮并铁叶裹定,鸱鸡须火不能入。”其砲有七梢砲、五梢砲、三梢砲、两梢砲、独梢砲、旋风虎蹲等砲。(金)

以及《元史》记载的由回回亦思马因创作的巨石砲。当时取名为襄阳砲,又称回回砲。其实也是抛石机。(蒙元)

据宋代陈规的《守城录》记载:“攻城用大砲,有重百斤以上者,若用旧制楼橹无有不被摧毁者......更于城里亦用大砲与之相对施放,兼用远砲可及三百五十步外者,以害用事首领。”使用抛石机抛掷的石、砖、泥弹也叫做砲。这里所说的“大砲”和“远砲”,均指用抛石机发射的石头或砖头。

火药发明以后,使用抛石机抛射的各种爆炸物、纵火物、化学毒物也称做砲。但是因为现在改成抛火药制品,过去是抛石。所以砲字变成了火字旁,写成“炮”。带火旁的“炮”大概出自这个时代。

宋代路振《九国志》记载说,唐哀帝天佑初年(公元904年),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(今江西南昌),其部将郑璠“发机飞火,烧龙沙门,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,焦灼被体”。这里的“飞火”,据北宋初许洞的《虎钤经》解释,就是“火炮、火箭之类”的东西。这种“火炮”,就是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的纵火物。“火炮”一词,大概始见于此,这是目前见到的我国史书最早的关于“火炮”一词的记载。

宋钦宗靖康元年(公元1126年)金兵分两路围攻宋汴京,就曾使用飞火炮,而宋军在这次抵御金兵时,其中主要的兵器是火炮和火箭。这里所说的“火炮”,也是使用抛石机抛掷出去的纵火物和爆炸物。

同时,人们还把地雷、水雷、炸弹等也称为“炮”或“火炮”。《武备志》卷一百三十四上有一种炸炮,“制以生铁铸,大如碗,空腹,上留指壮一口容药,木杵填实,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,外长线穿火槽,择寇必由之路掘坑,连连数十,埋于坑中,药槽通接,钢轮土掩,使贼不知,踏动发机,地雷从下震起,火焰冲天,铁块如飞。”很清楚,炸炮就是一种连环地雷。

本书同卷上所说的自犯炮,石炸炮,也都是地雷。

此外,《武备志》卷一百二十二所说的万火飞砂神炮、钻风神火流星炮、西瓜炮等,则都是炸弹,而《武备志》卷一百三十三所说的水底龙王炮,实际上是一种爆炸水雷。(up说一下《武备志》是茅元仪在明朝天启元年(公元1621年)撰写的。)

不过,不论是抛石机、或抛石机抛掷的石、砖、泥弹及各种爆炸物、纵火物、化学毒物,也不论是炸弹、地雷、水雷等,尽管它们都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砲或火炮,但是当时的“砲”或“火炮”一词,还不包含“管形射击火器”这一概念,还不是指管形射击火器。因此,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火炮。

根据冯家昇《火药的发明和西传》的观点指出把“炮”字作为射击用的管形火器讲,乃是明代中叶(中期)的事。

明代邱濬《大学衍义补》里说:“近世以火药实铜铁器中”“用铜或铁为具,如筒状”。(up这里说一下邱濬是明代中叶的人。)

《清朝文献通考》说:“大者曰炮。”从上面文字中可以看出,所谓火炮,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:“以火药实铜铁器中”,即是说,是利用火药在膛内燃烧产生气体压力发射弹丸;“如筒状”,即是管形射击火器;“大”一方面指管形物体口径大,另一方面指整个器物体积大,形体大,但主要应是指口径大。三要素缺一不可,这就是中国古代火炮的含义。

“铳”和“炮”在元末和明代在名称上是不分的,但是它们实际上却是两种不同的火器。“小者曰铳”,“大者曰炮”。在这里,邱濬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,明确地给“炮”赋予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概念,这个“炮”字的新概念就是重型管形射击火器。到这里,已经区别于抛石机类的“砲”,以及利用抛石机发射的爆炸物,纵火物,化学毒物的而称为的“炮”了。

那么下篇up将会讲一下真正的“火炮”的发展历史,也就是符合邱濬这个概念的“火炮”发展历史。而这也是大家熟悉的“火炮”了。(up提前透露一下近现代火炮跟古代火炮在某些方面大致相同。)

以上资料,图片均来自文献,网络,书籍等等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X 关闭

X 关闭